Ubuntu 22.04 桌面环境体验与系统介绍
Ubuntu 22.04 LTS (Jammy Jellyfish): 现代化、稳定与精致的融合体验
Ubuntu,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 Linux 发行版之一,一直以其易用性、强大的社区支持和定期的发布周期而闻名。Long Term Support (LTS) 版本更是其基石,承诺长达五年的标准支持,为个人用户和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计算平台。Ubuntu 22.04 LTS,代号 "Jammy Jellyfish",于 2022 年 4 月发布,它不仅继承了 Ubuntu 的优良传统,更在桌面环境、性能、核心技术栈等多个方面带来了显著的革新与改进,旨在提供一个更加现代化、流畅且功能丰富的桌面体验。本文将深入探讨 Ubuntu 22.04 LTS 的桌面环境体验、系统特性、新功能以及它对不同用户的意义。
一、 第一印象:安装与初探
Ubuntu 的安装过程向来以简洁直观著称,22.04 LTS 延续了这一优点。基于 Ubiquity 安装程序,整个过程图形化且引导清晰。用户可以选择“最小安装”以获得一个干净的基础系统,或选择“正常安装”包含常用的办公套件、媒体播放器和实用工具。安装过程中对硬盘分区、时区选择、用户创建等步骤的引导都非常友好,即使是 Linux 新手也能轻松完成。
首次启动进入桌面,Ubuntu 22.04 LTS 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清新的感觉。默认的紫色调壁纸“Jammy Jellyfish”充满活力,而核心的桌面环境——GNOME 42——则带来了视觉和交互上的诸多变化。
二、 核心变革:GNOME 42 与 Yaru 主题的精致打磨
Ubuntu 22.04 LTS 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采用了更新的 GNOME 42 桌面环境。虽然 Ubuntu 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定制(如保留了左侧的 Dock 启动器),但 GNOME 42 的核心改进依然得到了充分体现,并与 Ubuntu 自家的 Yaru 主题深度融合。
-
视觉现代化与 GTK4/Libadwaita: GNOME 42 大量应用了 GTK4 工具包和 Libadwaita 库。这带来了更现代、更圆润的 UI 元素,窗口、按钮、滑块等都显得更加精致。许多核心应用程序,如设置、文件管理器(Nautilus)、文本编辑器(gedit)、终端等,都已迁移或部分迁移到 GTK4,使得整体视觉风格更加统一。应用程序的界面更加注重内边距和元素的间距,提供了更舒适的视觉感受。
-
全局深色模式: Ubuntu 22.04 引入了一个真正的、全局的深色模式切换。在“设置” -> “外观”中,用户可以轻松在浅色和深色主题之间切换。这个切换不仅影响系统 UI,也会通知支持该特性的应用程序(尤其是基于 GTK4/Libadwaita 的应用)自动调整其配色方案,提供了一致性极高的深色体验。
-
强调色(Accent Colors): 这是 Ubuntu 22.04 LTS 的一大亮点。用户不再局限于默认的橙色或茄紫色,可以在“外观”设置中选择多达 10 种不同的强调色(如蓝色、绿色、红色、粉色等)。这个颜色会应用于文件夹图标、选中的项目、滑块、开关以及 Yaru 主题的其他关键元素上,让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轻松定制系统的视觉风格,个性化程度大大提高。
-
更流畅的动画与性能改进: GNOME 42 在性能上做了诸多优化。窗口动画、工作区切换、活动概览(Activities Overview)的进入和退出都感觉更加流畅、响应更快。这得益于 Mutter 窗口管理器和 GNOME Shell 内部的多项改进,包括三重缓冲(Triple Buffering)技术的应用(尤其在使用 Intel 或 AMD 集成显卡时),减少了卡顿和掉帧现象。
-
全新的截图与屏幕录制工具: GNOME 42 内置了一个全新的、功能强大的截图和屏幕录制工具。按下
PrtScn
键,屏幕会变暗并弹出一个交互式界面。用户可以选择截取整个屏幕、特定窗口或自定义选区。更棒的是,这个工具还集成了屏幕录制功能,可以轻松录制整个屏幕或选区的视频。操作直观,功能集成度高,取代了之前较为分散的截图方式。 -
水平工作区(默认回归): Ubuntu 再次默认启用了水平工作区布局,这与上游 GNOME 的设计保持一致。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板手势(通常是四指左右滑动)、键盘快捷键 (
Super
+PageUp
/PageDown
) 或点击活动概览中的缩略图来切换工作区。对于习惯了这种布局的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。 -
改进的设置应用: “设置”应用本身也得到了重新设计,布局更清晰,导航更直观。除了新增的“外观”面板统一管理主题、强调色和图标设置外,“多任务处理”面板也整合了活动角(Hot Corner)、屏幕边缘吸附等相关选项。
-
Ubuntu Dock 的增强: 左侧的 Ubuntu Dock 依然是 Ubuntu 桌面的标志性元素。在 22.04 中,它提供了更多的自定义选项,例如是否将挂载的卷(如 U 盘)和回收站显示在 Dock 上。其外观也与 Yaru 主题和强调色系统更好地融合。
三、 性能与稳定性:LTS 的核心承诺
作为 LTS 版本,稳定性和性能是 Ubuntu 22.04 的重中之重。
-
Wayland 作为默认显示服务器(对大多数硬件): Ubuntu 继续推进 Wayland 作为默认显示服务器会话,尤其是在使用 Intel 和 AMD 显卡时。Wayland 旨在提供更现代、更安全的图形架构,带来了更好的触摸板手势支持、每个显示器不同的缩放比例(分数缩放改进)以及潜在的性能优势和安全性增强。对于 NVIDIA 显卡用户,虽然 Wayland 支持在逐步改进,但默认可能仍然是传统的 X.Org 会话,用户可以在登录屏幕轻松切换。实际体验中,Wayland 在兼容硬件上的表现日益成熟,动画更平滑,撕裂现象基本消除。
-
Linux 内核 5.15 (及后续 HWE 内核): Ubuntu 22.04 LTS 初始搭载 Linux 5.15 内核,这是一个 LTS 内核,带来了对新硬件(如 Intel Alder Lake 处理器、新的 AMD GPU)的更好支持,改进的文件系统(如 EXT4、Btrfs、XFS)性能,以及众多的驱动更新和安全修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Ubuntu 会通过 Hardware Enablement (HWE) 堆栈提供更新的内核版本(如 5.17, 5.19 等),确保对最新硬件的持续兼容性。
-
资源占用: 相较于过去的版本,GNOME 42 配合 Ubuntu 的优化,在资源占用方面表现尚可。冷启动后,内存占用通常在 1.2GB 到 1.8GB 之间(取决于安装的应用和服务),对于现代硬件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。更重要的是日常使用的响应速度,在多任务处理、应用切换时,系统整体保持了较好的流畅度。
-
Systemd
systemd-oomd
服务: Ubuntu 22.04 默认启用了systemd-oomd
服务。这是一个用户空间内存不足(Out-Of-Memory)守护进程,旨在改善系统在内存压力极大时的行为。当系统内存严重不足时,它会尝试主动杀死选定的、消耗资源过多的进程,以避免整个系统冻结或内核 OOM Killer 被粗暴触发,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和稳定性,尤其是在内存较小的机器上。
四、 软件生态与管理
Ubuntu 拥有庞大且成熟的软件生态系统。
-
Snap 应用的持续推进: Canonical 继续将 Snap 作为其首选的应用打包和分发格式之一。Ubuntu 软件中心(Snap Store)主要展示 Snap 应用。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 Firefox 浏览器现在默认以 Snap 包的形式提供。这一转变旨在提供更快的浏览器更新(由 Mozilla 直接推送)、跨发行版的一致性以及沙盒带来的安全性优势。然而,Snap 版 Firefox 的冷启动速度相比 DEB 包版本有时会稍慢,并且在早期版本中存在一些主题集成和扩展兼容性问题(尽管这些问题在不断改进)。对于不喜欢 Snap 的用户,仍然可以通过添加 PPA 或下载 DEB 包的方式安装传统版本的 Firefox。
-
APT 与 DEB 包: 经典的 APT 包管理器和 DEB 软件包仍然是 Ubuntu 系统的基础。核心系统组件、许多重要的应用程序和开发工具链依然通过官方的 DEB 仓库提供。
apt update
和apt upgrade
仍然是管理系统更新和安装软件的可靠方式。 -
Flatpak 支持: 虽然 Snap 是 Canonical 的重点,但 Ubuntu 22.04 依然可以轻松添加 Flatpak 支持。用户只需安装
flatpak
包和gnome-software-plugin-flatpak
插件,就可以通过命令行或集成的软件中心(如果安装了 GNOME Software 而非 Snap Store)来安装和管理来自 Flathub 的应用,进一步扩展了软件选择范围。 -
预装软件: 正常安装下,Ubuntu 22.04 预装了最新的 LibreOffice 办公套件(发布时为 7.3 版本),Thunderbird 邮件客户端,Rhythmbox 音乐播放器,Shotwell 照片管理器等一系列实用工具,开箱即用,满足基本日常需求。
五、 面向开发者的改进
Ubuntu 一直是开发者青睐的平台,22.04 LTS 在这方面也保持了优势:
- 更新的工具链: 包含了更新的编程语言、库和工具,如 GCC 11.2, Python 3.10, Ruby 3.0, Perl 5.34, Go 1.18, LLVM 14, OpenJDK 11 (默认) 和 OpenJDK 18 (可选) 等,为开发者提供了现代化的开发环境。
- 容器与虚拟化: 对 Docker, LXD/LXC, QEMU/KVM 的支持依然强大且易于设置。
-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(WSL): Canonical 与微软紧密合作,Ubuntu 是 WSL 上最受欢迎的发行版之一。Ubuntu 22.04 也在 WSL 环境中提供了良好的支持。
六、 其他值得注意的特性与改进
- 改进的树莓派支持: Ubuntu 22.04 LTS 对树莓派(Raspberry Pi)设备的支持得到了增强,特别是针对内存较大的型号(如 4GB 和 8GB 的 Raspberry Pi 4),提供了桌面版和服务器版的镜像,使其成为在这些流行单板计算机上运行 Ubuntu 的更佳选择。
- 隐私控制: 设置应用中提供了更明显的隐私控制选项,例如可以管理应用程序的位置服务访问权限、诊断报告发送等。
- 企业级特性: 对于企业用户,Ubuntu 22.04 支持 Active Directory (AD) 集成(通过
adcli
),提供了更强大的安全特性,并且可以通过 Ubuntu Advantage 获得扩展安全维护(ESM),将支持周期延长至十年。 - 实时内核(Beta): Canonical 还为 Ubuntu 22.04 提供了一个实时内核(Real-time kernel)的 Beta 版本,面向需要极低延迟和确定性响应的工业、电信和机器人应用场景。
七、 体验中的权衡与潜在挑战
尽管 Ubuntu 22.04 LTS 带来了诸多优点,但也存在一些用户可能关心的方面:
- Snap 的争议: 如前所述,Snap 应用(尤其是 Firefox)的启动速度和系统集成问题是社区讨论的焦点。虽然 Canonical 在持续改进,但对于追求极致性能和原生体验的用户来说,这可能是一个需要适应或寻找替代方案的地方。
- GNOME 的设计哲学: GNOME 4x 系列的设计趋向于简洁和专注,移除了一些旧有的配置选项。对于喜欢高度定制和传统桌面隐喻的用户,可能需要安装 GNOME Tweaks 工具或 GNOME 扩展来找回一些功能(例如桌面图标、更丰富的面板设置等)。不过,Ubuntu 默认保留了 Dock 和桌面图标(通过扩展实现)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。
- 硬件兼容性(特定情况): 虽然 Linux 的硬件支持总体上非常好,但对于非常新或非常小众的硬件,可能仍然需要用户手动安装驱动或等待内核更新。NVIDIA 显卡在 Wayland 下的表现和功能(如 G-Sync)相比 X.Org 仍在追赶中。
八、 总结:谁应该选择 Ubuntu 22.04 LTS?
Ubuntu 22.04 LTS (Jammy Jellyfish) 是一款成熟、精致且功能强大的 Linux 发行版。它成功地将现代化的 GNOME 42 桌面体验(通过 Yaru 主题和强调色系统进行了优雅的定制)与 LTS 版本的稳定性和长期支持承诺结合在一起。
适合的用户群体:
- 寻求稳定、可靠操作系统的个人用户: 对于日常办公、浏览、影音娱乐,LTS 提供的 5 年支持和稳定性是巨大优势。
- Linux 新手: 简单的安装过程、友好的用户界面、庞大的社区支持和丰富的文档,使得 Ubuntu 成为入门 Linux 的绝佳选择。
- 开发者: 更新的工具链、强大的容器支持、与云和 WSL 的良好集成,使其成为高效的开发平台。
- 企业和组织: LTS 的长期支持、可选的 ESM 扩展支持、Active Directory 集成以及 Canonical 提供的商业支持,使其适用于部署在服务器和员工工作站上。
- 需要最新硬件支持的用户: 较新的内核和 HWE 更新确保了对现代硬件的良好兼容性。
- 喜欢 GNOME 桌面但希望有一些开箱即用便利性(如 Dock)的用户: Ubuntu 对 GNOME 的适度定制满足了这一需求。
结论:
Ubuntu 22.04 LTS 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布。它不仅巩固了 Ubuntu 作为主流桌面 Linux 的地位,更通过引入 GNOME 42 的现代化特性、精致的 Yaru 主题与强调色系统、性能优化以及对 Wayland 的持续投入,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。虽然 Snap 的推广带来了一些讨论,但瑕不掩瑜,Jammy Jellyfish 提供了一个高度平衡的系统——既有前沿技术的引入,又不失 LTS 版本应有的稳健。无论你是 Ubuntu 的老用户寻求升级,还是希望从 Windows 或 macOS 迁移,亦或是初次尝试 Linux,Ubuntu 22.04 LTS 都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和体验的优秀选择。它代表了当前 Linux 桌面在易用性、美观度和功能性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。